→ 信息公开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黄石市慈善总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2019年9月—2024年8月))

2025-04-01 14:04

黄石市慈善总会第四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一、五年来慈善工作取得的成绩与发展

以来黄石市慈善总会(以下简称“总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深入践行依法行善的要求,大力弘扬人人慈善的理念,积极推动慈善工作与政府救助的有效衔接,以实绩不断提升困难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促进和谐稳定、服务社会发展贡献慈善力量。第届理事会期间(2019920248月),总会共募集款物5.75亿元,各类公益性支出5.57亿2020年疫情期间,总会共募集款物3.68亿元,这也是我市有史以来募集总额最高、捐赠对象最广泛、接收分配工作最困难的社会募捐活动,为黄石抗击疫情提供了坚实保障。总会汪洪峰、裴小莉两位同志分别获得“黄石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五一劳动奖章”荣誉。总会获评“黄石市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和5A级社会组织”,连续三年被湖北省慈善总会评定为“先进会员单位”。2021年,总会参与编写的市民政局课题《加快慈善事业发展 深化基层社会治理研究》获得了民政部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三等奖。20243月,黄石慈善工作在全省民政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五年以来,总会积极发挥全市枢纽型慈善组织的“领头羊”作用,携手全市各慈善会在全市联动开展一系列品牌慈善项目,支持各县市区慈善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大冶市、阳新县获评中华慈善总会首批“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全国联动示范县市、区),全国30家,湖北省仅5家慈善会入选。

(一)牢记使命,坚持“向善”导向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总会始终坚持党对慈善事业的全面领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慈善真正成为助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一是在慈善实践中践初心。总会按照“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要求,在扶贫济困、助医助学、助幼、乡村振兴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为保障困难群众安全过冬,温暖过年,五年来通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捐赠活动安排资金1862.53万元用于实施“两节”慰问,惠及城乡困难群众6万人次。不断促进与教育、妇联、工商联等单位在政策、对象、信息、资源等方面的有效衔接,更好地满足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救助服务需求,共同做大慈善事业格局。

二是在战“疫”关头彰担当。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面对黄石医疗物资紧缺的严峻形势,总会第一时间吹响抗疫“集结号”,第一时间全体工作人员返岗,第一时间发出专项社会募捐倡议。想方设法拓展外联,一批批救命的重点医疗物资,一笔笔滚烫的爱心捐款经总会接收、分配到全市定点医疗机构、基层防控一线,有力缓解了黄石燃眉之急。慈善捐赠过程及时向社会公示公开,疫情期间未发生一起负面舆情,为我市取得疫情防控阻击战、总体战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在共同富裕目标中履职能。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慈善事业应当发挥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作用”。五年来,总会不断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通过积极走访对接企业,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关爱回报社会。五年来倡导全市近百家企业投入乡村振兴、助学、扶贫济困等领域近1.8亿元。同时广泛发动全民慈善,通过网络慈善渠道,动员群众参与慈善活动。今年湖北数字公益节期间,总会联动全市慈善组织、企业,有超12万人次群众共同参与,累计筹款1600余万元,占全省募资总额11%。

(二)砥砺奋进,迸发“暖善”能量

枝叶总关情,慈善暖民心。总会牢记慈善为民初心,砥砺前行,用心汇聚社会力量,用情实施慈善项目,确保“救”得更精细、“助”得更暖心。

一是助力国家战略有成效。五年来,总会全力支持乡村振兴和教育事业。2022年,总会与市民政局联合举办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启动式,发出募捐倡议,市楚商联合会、黄石市黄梅商会等率先响应,共筹募专项资金115万元。总会携手湖北省烟草公司黄石市公司对太子镇德夫村实施道路改造、渔光互补光伏发电、引水工程等项目,投入资金近300万元,经深度改造该村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了“落后村”向“样板村”的美丽蝶变。五年来,总会建立发展了“黄石慈善・黄石市教育事业发展基金”“黄石慈善・二中教育事业发展基金”以及若干个爱心个人教育基金。劲牌“慈善阳光班”项目为城区近千困难高中生提供资助1222.92万元。“金秋助学”项目帮助513考上本科的低保、低收入家庭学子圆梦大学。在总会的积极争取下,南通市慈善总会向黄石100名困难学生捐赠10万元;湖北省海外联谊会向阳新50名困难学生捐赠25万元;北京大力教育向黄石捐赠读物10万余件和灯具3500台(总价值283.79万元)。

二是紧扣党委政府工作有重点。幸福食堂”和“既有住宅加装电梯”是市委市政府近几年的重点民生项目。总会围绕这两个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筹款1700万元,加装老旧小区电梯50部,助力老年人幸福生活“一键直达”;募集300余万元,设立“幸福食堂”专项基金,统筹指导和县市区建立子基金共同为该项目筹款,助力长效运营。按照“市场化+公益性”原则,打造具有黄石养老特色的“幸福食堂”。这一经验做法,被新华社、半月谈等国家级媒体竞相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

三是关爱特殊群体有温度。五年来,总会心系群众,对退役军人、“一老一小”和受灾群众等特殊群体及时实施暖心帮扶。2019年,总会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发起“退役军人关爱计划”,募集117万元为困难退役军人送上社会的关爱;总会“童享阳光”困境儿童助养计划在湖北省烟草公司黄石市公司、心雨基金会的鼎力支持下,帮扶人数由最初的16名,上升到现在的每年150名。五年来,落实救助资金208.50万元,志愿者上门提供服务活动3200次,精准帮扶全市“困中之困”儿童近800;总会“幸福食堂”专项基金为全市首批48“幸福食堂”项目点提供运营补贴支持50.7万元,老人们每天在“幸福食堂”享受到到低价、营养、放心的饭菜,生活舒心,子女放心;2021年,河南发生暴雨洪涝,总会积极开展专项募捐,筹募资金21.77万元、物资11.15万件(价值164.49万元)及时驰援灾区。

(三)创新驱动,激发“兴善”动能

创新是慈善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总会积极探索慈善事业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以创新思维引领慈善事业阔步向前,通过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完善运行机制,为助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创造更多改革成果。

一是项目实施由单打独斗发展为全面联动“一盘棋”。2019年以来,总会大胆创新,率先承办和实施省慈三大项目。总会建立完善市、区、镇(街)村(社)四级联动机制,逐步打造全市联动、上下衔接、覆盖面广的全市慈善服务体系。统筹推进“幸福家园”村社互助项目,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困难群体帮扶、乡风文明建设、疫后恢复等项目相继落地实施,帮助解决群众身边事、困难事。总会依托“幸福家园”平台,大力培育发展村社公益基金,目前,全市已建立村社互助公益基金964支,占全市村社总和的95%。重庆市慈善总会、江苏宿迁慈善系统、湖北省慈善总会领导先后来黄进行工作调研,对“幸福家园黄石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传统品牌项目由线下实施升级为线上线下“双驱动”。为推进“互联网+慈善”信息化建设,2021年,总会将已实施9年的自有品牌助医项目“慈爱方舟”和湖北省慈善总会“慈善医疗众筹”(后更名为“医路同行项目”)相结合,将市中心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市五医院、黄石爱康医院四家医院纳入项目定点医院,并从“医院+社区+药店”多层次宣传大病救助项目。黄石慈善全省首创实行“线上+线下”双救助模式,“医中配捐”最高额5000元,“医后追加”救助额最高额8000元,患者最高救助可达1.3万元。目前,全市已有上千名患者通过项目发起求助申请,筹款总额达4000余万元。2023年全“医路同行项目”项目培训会上,黄石市慈善总会就该项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

三是由多头助学变为协调全市助学“齐步走”。针对我市重复助学、多标准助学的现状,总会积极协调全市各部门建立全市助学工作联席机制,实现部门联动、同频共振,统筹推进全市助学工作公平有序开展。每年市民政局召集成员单位召开助学会议,总会作为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统筹协调以及各成员单位拟资助学生名单的比对工作。近些年来,各助学成员单位配合更紧密,工作机制更通畅,较好地发挥了全市助学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五年来,全市助学各成员单位共资助学生2904人,助学总额1399.05万元,比对避免重复救助133人次、重复资金46.3万元。

(四)内外驱动,提升“行善”质效

慈善事业是基于人们的道德要求和内心意愿的社会公益事业。慈善组织只有用专业的素养和社会公信力,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总会不断加强内部建设,大力引导善行,在组织自身建设上和凝聚社会爱心上不断实现发展新跨越。

一是健全内部运行管理。坚持制度先行。总会以《慈善法》《湖北省慈善条例》为准则将社会组织5A级标准融入日常管理,完善管理制度,确保工作运转顺畅。修订完善《章程》《财务管理办法》《冠名基金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期间共接受各类专项审计19次,均得到了较高评价。坚持信息公开。以打造社会公信力为生命线,通过官网及时公开捐赠款物明细,接受社会各界监督。每年在报纸上对两大社会公开募捐活动情况进行公示;坚持基层路线。将工作重心下移,多次赴基层开展项目培训,手把手指导培训慈善会、(乡镇)街道、村社人员超1500人次,推动全省联动项目在基层落地实施。

二是积极营造慈善氛围。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宣传慈善,将慈善理念传递给社会公众,激发群众参与慈善热情坚持典型引善2022年,对积极投身乡村振兴事业的黄石蓝天救援队、市图书馆学会等全市15家社会组织授予荣誉奖牌。2023年,举行黄石首届“湖北慈善奖”颁奖仪式,为劲牌公司宏维置业颁发“爱心捐赠企业”奖牌。此外,还先后上门为近20家以实际行动支持慈善的企业单位(个人)颁发奖牌和证书,给予慈善认证。坚持活动促善。结合每年“中华慈善日”和“湖北慈善周”等重要时间节点及黄石马拉松等本地重大活动,赴广场、社区等地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宣传活动,集中展示慈善成果,拉近群众距离。坚持宣传育善。总会全力打造五个宣传平台(电视、报纸、网站、微信公众号、视频号)。重点优化升级总会网站平台,突出强化宣传服务功能。持续宣传黄石慈善特色亮点,一些工作动态在《学习强国》《中国社会报》《慈善公益报》等国家级平台刊登。这些报道覆盖面广泛,社会效益显著,进一步擦亮了黄石慈善名片。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和重点

回首过去五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不足之处:一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总会在引领慈善事业发展能力方面有待提升,各县市区存在慈善事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二是面对精英慈善向大众慈善转变的新趋势,在推动公众互联网慈善、社区慈善等方面力度尚不足;三是在慈善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与能力仍有待提升。这些问题,需要下一步予以认真研究解决。

慈善是一项大爱的事业,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慈善工作的重要指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凝聚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推进各项工作走深走实。具体来说,就是主要围绕以下五个方面推进工作:

(一)服务大局,推动慈善发展步入新台阶。

慈善事业是党的初心和使命的重要体现,要进一步发挥总会枢纽型慈善组织示范作用,凝聚社会力量和慈善资源服务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帮扶举措,对慈善项目进行科学统筹、精细管理,将慈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使慈善资金帮助到最需要的人,努力让党委政府满意、受助者满意、捐款人满意。在全市慈善事业大局中,主动肩负起引领的责任和担当,以项目为纽带,团结和协调全市慈善组织,实现全市联动,助推各县市区慈善事业共同发展。

(二)拓宽渠道,争取资金募集取得新成效。

资金募集是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面对当下经济形势,坚持集中捐赠和经常性捐赠相结合、线上捐赠和线下捐赠相结合、有组织捐赠和自发捐赠相结合等形式,创新资金募集机制,走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慈善资金募集道路,不断壮大慈善资金总量。要精心策划开展“慈善一日捐”、“送温暖献爱心”两个全市大型公开募捐活动;加大网络慈善力度,全力参与“湖北数字公益节”“99公益日”等网络募捐活动,发挥好网站、微信平台作用,推进项目网络筹款常态化。发挥冠名基金作用,鼓励支持企业在有意愿有能力的情况下,通过公益捐赠、设立基金、项目合作等形式,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创新募集方式,发挥配捐的积极作用,汇聚省、市、区三级慈善会力量,借助配捐“以小撬大”撬动社会资源,最大化发挥资金效应。

(三)提升实效,构建兜底保障新亮点。

按照“传统项目品牌化、合作项目规模化、新上项目精准化”的思路,推动慈善工作合规合理、精准高效,最大程度覆盖最需关注的困难群体。扎实开展“金秋助学”等传统品牌项目。统筹推进全省联动三大项目,广泛凝聚基层村社力量,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帮助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推进项目创新和转型,加强项目的设计、运作和配合,将救助重点覆盖到大病患者、一老一小以及政府救助政策暂时没有覆盖到的特困人群,予以精准帮扶。

(四)依法行善,锻造慈善公信力再上新水平。

严格遵循新修改的《慈善法》,将“依法行善”始终贯穿于慈善工作的全过程,做到心中有红线,手中有准绳。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规范慈善募捐、款物管理和使用、慈善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严格标准,细化流程。完善捐赠款物收支情况定期反馈、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等制度,通过总会官网和《黄石日报》等渠道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维护和提升慈善组织的公信力,打造“阳光慈善”。扎实推进全省慈善会体系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以科技赋能慈善,运用信息技术提升慈善管理和服务水平,展示规范专业形象。

(五)夯实基础,在自身建设上力求新气象。

结合新时代工作需要,必须加大对慈善队伍的能力素质锻造,一方面要练好内功,努力打造一支思想纯洁、作风优良、专业过硬、清廉从善的优秀团队。根据慈善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发展趋势,补充人员力量;另一方面是加强协作。发挥行业优势,搭建平台载体,探索建立助老、扶幼、助医等联合体,加强相关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不断扩大慈善事业“同心圆”。多“走出去”和“请进来”,加强与其他慈善会的交流合作,扩大慈善“朋友圈”。


黄石市慈善总会

开户单位:黄石市慈善总会
开户行: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黄石分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
银行账号:422060819018010016975
备注:请注明捐款用途
联系电话:0714-6365936 项目部:0714-6353600
地址:湖北黄石团城山桂林北路28号507室 邮编:435000
备案:鄂ICP备18020436号-1 鄂公网安备 42020402000106号

技术支持:北京厚普聚益科技有限公司

请扫描二维码关注